广电总局要求对微短剧片名加强审核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针对微短剧片名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顽疾,提出要求: 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 尽量规整并关联剧情,不使用过度冗长和口语化的片名。 应提升审美内涵,增强其艺术性,不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针对微短剧片名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顽疾,提出要求: 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 尽量规整并关联剧情,不使用过度冗长和口语化的片名。 应提升审美内涵,增强其艺术性,不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微短剧市场发布了一系列管理提示,旨在纠正该领域存在的不良倾向,提升整体内容质量。这些提示的发布,源于对微短剧片名低俗化、哗众取宠现象的深刻关注,这些现象已严重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格隆汇12月21日|据央视,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据了解,流量、利益成为部分微短剧制作和播出平台敢于在片名方面走偏、打擦边球
《美女们把我包围了》宣扬不良婚恋观,《摊牌了,世界首富是我爹》渲染拜金主义,而《震惊全城,婆婆送大孙子下黄泉》则通过猎奇剧情挑起家庭矛盾和社会对立。
首先,根据前不久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竟然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2024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97 号)发布。这项即将于明年1 月 20 日起施行的决定中,删去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审批” 的相关条款。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首先,根据前不久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竟然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时代君之前写过关于电视收视率大幅下降的文章(时代的疾风吹不走历史的残渣:从智能电视为什么这么难用说起),复杂的操作,繁多的广告,这些都让很多家庭放弃了看电视这一传统习俗。甚至连过年期间必备的春节晚会,观众都越来越少了。
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旗下天马传媒自制的文旅微短剧《一眼千年》获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即将在全国铁路客运站大屏、高铁列车车载视频播出。助力贵州荔波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再“出圈”。
202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97号)发布,自2025年1月20日起施行。《决定》明确修改《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删去“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审批”的相关条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就此回答记者提问
要问2024年什么在文娱领域最为“风头正劲”,微短剧绝对“拥有姓名”。近段时期以来,几分钟的微短剧,因节奏快、反转多、制作精良,迅速受到观众的热捧。几乎能想到的所有剧情场景,都能在这里找到“视界”的打开方式。《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
但无论如何,2023年已达373.9亿市场规模,预计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亿,这样的一个新兴文化现象,很难“闷声发大财”。
12月11日,抖音安全中心发布《抖音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称,11月,平台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209部。据悉,这些违规微短剧,存在宣扬不良婚恋观、价值导向不良、宣扬拜金主义、展现浮夸奢靡生活、内容低俗等内容。视频平台下架,体现了对微短剧内容违规的“零容忍”,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不管是微短剧的产出量,还是观众数量,都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从繁荣文化生态,丰富公众业余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还创造和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网友在这种猎奇之中找到了一种反叛的自由,不同经典影视角色的杂糅与反串极大迎合了流量时代媒体对于”眼球效应“的追逐。